两本新有声书上架,顺便聊聊有声演播和播客
By Neo Chang | 张伟
来吧,正文开始前咱们先插播广告:
经过很多小伙伴三个月左右的录制和后期制作,我参与制作的两本新有声书(小说)在喜马拉雅上架了。
加上之前的《斗罗大陆》,在我半年前开始尝试有声演播领域后,一共也算是三本书了。
新上架的两本书如下(微信中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即可收听):
《深渊之下:推心神探》简介
作者:夏成云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悬疑推理的探案故事,不过说是本书并不准确,因为它其实是个剧。
在录制的过程中,我们拿到的也是剧本,甚至还标明了拍摄时的“航镜”、“升格”、“降格”等。因此旁白和叙述部分是很少的,都是角色的对话在推进,读起来/听起来很过瘾,很有画面感,像看电视剧一样。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滨江市”,主人公是一位年少有为、聪明有才的心理医师和一位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美女邢警队长。两个人通力合作对抗一个叫“蝴蝶公会”的神秘组织,侦破和阻止各种恶性案件……
如果喜欢探案悬疑类小说和剧集的朋友们,可不要错过。
故事的开头,滨江公园,一具女尸被打捞上来,停放在公园的江滩上,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和闻讯而来的群众,远远地围成一圈,对着女尸指指点点,交头接耳地议论着。
三台警车和一台120急救车闪着警灯疾驰而来,在不远处停下车。
刚刚停下的警车车门被打开,一位英姿飒爽的女警官跨步下车,她便是市公安局刑事侦缉科大队长莫欢颜。莫欢颜带着助手罗超大步朝女尸停放地点而来,身后紧跟着法医科科长刘百鸣和他的助手小周,另一台车上的几名警察开始疏散人群,迅速拉起警戒线。
莫欢颜27岁,身材高挑,眉目清新,虽然面色严肃但依然掩饰不住她美女的颜值,本人性格豪爽,为人干练,嫉恶如仇,做事极有韧性,凡事皆要弄个水落石出,小擒拿手练得不错,在队里没人能走过她三招儿,面对犯罪分子更是临危不惧,她的名字可是让犯罪分子都不愿提起的……
《亮旗》简介
作者:邹小帆
这是一部长篇热血抗战小说。故事以湖北省钟祥一代抗日英雄们的真实历史事迹为原型,讲述了一个充满血性的汉子们亮出旗号与几支武装力量或为敌或为友,与日军展开激烈斗争的战斗故事。
故事发生在1939年初,日军占领钟祥城和襄东地带,长期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钟祥红军游击队余部在队长卢彭白的率领下奉命改编为钟南抗日第一联军三中队,为了民族大义他舍弃前嫌,与原国民党剿共汤天山部队、土匪周老八部队一起组成抗日联军,共赴抗日前线……
作者 邹小帆 ,作家、记者、编辑,出版报告文学集《爱溢风流》、杂文集《点评五千年》、纪实文集《我与北大清华有个约会》、红色长篇传奇《骁将张文津》、《红色记忆——贺龙红军红钟祥》等,有一些作品在《知音打工》、《恋爱.婚姻.家庭》、《统一战线》、《家庭与家教》等刊物上发表。其关于家教篇有多篇被全国著名杂志《妇女生活》发表,并为全国著名杂志《莫愁》撰写了五笔字型发明人王永民《成功之梦,源于一幅外国科学家的头像》,《少年茅以升:我要造比文德桥更好的桥》、《少年詹天佑,拆闹钟拆出的铁路专家》、《少年竺可桢:我要把老天管起来》、《少年邓稼先》等作品。 出版小说《亮旗》、《谢威传》等。
谨以此篇纪念为共和国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 谨以此篇献给为新中国牺牲的先烈们,及献给那些为民族独立而浴血奋战的勇士们!是你们的英勇无畏,是你们的舍家为国,是你们的流血牺牲,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国……
还有之前参与的《斗罗大陆》:
这个很可能地球人都知道,就不介绍了。
广告插播完毕,接下来简单聊聊我对有声产业的初步认知和体感。
怎么开始折腾有声演播的?
讲道理不如讲故事。我们先讲故事。
说到我和有声演播的结缘,其实是个偶然的意外。
前几年,从2015年10月开始到大概2019年底,花了很多业余时间在提升自己的英语口语等综合能力,期间关注了几个不错的英文相关的公众号。
2020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一些,12月有一次周末的晚上,本来准备睡觉了,随手拿起手机,发现一个英剧相关的公众号推送了一篇文章,标题大意是“都刻意练习这么久了,别浪费你的声音,来试试录小说啊”。
当时有种被击中的感觉:是啊,都练习这么久英语了,可我当时的工作环境是用不到什么口语的,录有声小说,应该挺有意思,是个不错的机会,而如果还能有点收入,岂不更好?
而且当时我一直在听 Audible 上的英文有声书,想到自己也有可能录制这样的书,马上就兴奋起来了。一向对广告有免疫BUFF的我毫不犹豫的点了进去,加了咨询专员。要是骗子怎么办?涉钱涉隐私信息马上拉黑嘛。
所以从此走上了有声演播之路?No。
一番咨询马上就明白了,其实和英语没任何关系,不过和有声书确实有关,原来是大夜听书(现在叫熊苑教育)的有声演播培训课程——仅限中文。广告看来是标题党了一下。
负责咨询的助教老师很热情,聊了不少,自己也搜索了一番,知道这种有声演播主要面向有声书、配音等,目前需求缺口不小。
而我也想到了2019年看过的黄磊主演的热播剧《小欢喜》,黄磊饰演的方圆最后成功再就业,不再担任公司法务,就是转行成了配音演员。所以虽然和英语无关,但还是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和剧中方圆开着锐界跑网约车,意外拉上一位配音导演从而入行的戏剧性相比,显然如果想入行,参加培训才是概率更大更可行的途径。
不过课程的时间安排对我一个上班族来说,是完全不可能的。聊完就此作罢。
一年后……
有一次和前同事聊天,他说起在做MCN方面创业的话题,又让我想到了有声演播。而我自己正好处于摸索尝试的阶段,有了足够的时间。几经周折才下定决心,算是入了行。只是因为优惠等各方面原因,并没有选择当初聊过的熊苑,而是在喜马拉雅平台和小伙伴一起接受了系统培训。
有声产业现状?
这个“耳朵经济”的产业按内容类型分,主要有:有声书、广播剧、播客、各种音频直播等,其他比如商业广告、影视动漫配音也算有声产业,只是相比前面几种,配音在其中只算是内容的一部分,而不是主角或全部。
今年(2022)年初,在喜马拉雅播放的广播剧《三体》,以1.1亿播放量成功收官。这部广播剧由喜马拉雅官方策划,国内顶级的配音团队“729声工厂”制作,在《三体》原著的基础上,借鉴好莱坞剧本模式,在剧情中设置了大量冲突和悬念。作为一名《三体》系列小说的原著党,同时也是《三体》广播剧的付费听众,我自己听过后觉得这部有声广播剧确实像很多人说的“配音强大”、“代入感极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原著作者刘慈欣也表示,“声音可能是科幻故事最棒的载体。”
《三体》广播剧成功的背后,正是正在高速增长的有声产业。
根据艾媒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在线音频市场规模为220亿元,同比增长了68%。预计2022年,在线音频市场规模将达到312亿元,同比增长42%,用户规模将达到6.9亿人。
这是一个年增长率超过40%、用户规模达到中国人口一半的市场,而且用户的付费意愿在逐渐增强,这是一个有巨大想象空间的市场。
其中,用户收听偏好排名前三的类型是:有声书、广播剧、脱口秀。脱口秀既有录播又有直播形式。如果是录播的形式,就可以看作播客节目的一种,有单人、双人对谈、多人谈话播客等;而直播形式的脱口秀和视频直播类似,只是音频直播更强调内容和声音的陪伴感。
有声产业的爆发,让配音演员这个职业突然稀缺起来(录有声书,尤其是小说,也可以看作是配音演员)。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平台、机构都在做有声演播培训。钱和资本是诚实的。
说到播客,值得多说几句,因为播客有点特殊,它也有自己的独特发展脉络。
播客到底是什么呢?它是PodCast的译名,这个词最早是用苹果公司的便携播放器iPod,和广播的单词Broadcasting拼凑出来的。可以说个性化的音频节目就叫播客,最初是在苹果的 PodCast App中推出的。同时它又是老产品的新生,有点像我们小时候收音机里音频谈话类广播节目的互联网版。
国内有独立App的播客平台有小宇宙、荔枝FM、快手旗下的皮艇App等,而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QQ音乐和蜻蜓FM这样的音频和音乐平台也都开了独立的播客频道。
引用得到《蔡钰·商业参考》第二季 223讲《播客:小众趣味怎样成为行业(上)》中提到的:
“而2020年以来,主流市场发现,播客不但变成了一种流行的音频产品,而且似乎还飞速地形成了行业。这两年来,不但听播客的普通人在快速增多,连做播客的普通人数量也在飞速增长,资本和品牌也在进场。”
“在2022年,越来越多的商业品牌开始进入播客这个行业挖掘商业价值,要么去做广告投放,要么干脆自己做播客。”
同时,《蔡钰·商业参考》中还提到了这几年播客发展的五个变化:
“2020年初,供给端出现了第一个重要变化:技术门槛降低,内容创作者大量进场(引用注:指上面提到的那些App都可以直接录制上传播客内容)。
需求端呢,也出现了第二个重要变化:新冠疫情,直接推动了线上交流、表达和陪伴的需求。
到了2021年,第三个重要变化出现了:有破圈能力的专业创作者大量进场。
这就又带动了第四个重要变化:播客这个行业开始出现垂直的数据机构(Listen Notes)、行业论坛(PodFest China)和垂直媒体(播客志)。
这些变化又顺理成章地带动了第五个很重要的变化:资本和商业机构们开始对播客感兴趣。”
那么,好入行吗?好赚钱吗?
简单答:入行不难,赚钱不易。
以我尝试过的有声书和播客两个品类分开来说。
想要录制有声书,理论上来说硬性门槛只有两个:一是专业的录音声卡麦克风,二是书的版权。
专业的录音硬件用来保证录音质量,虽然前面说过很多App都可以录音,但真想录制可以上架的有声书,手机+App的方式是不够的。不过别怕,入门级的设备3千元以内一般可以搞定。
而书的版权不用多说,无版权直接录的叫“小黑书”,会因为版权问题被平台下架。版权来源可以自己买,也可以通过比如喜马拉雅等平台参与试音,被甲方认可中书后拿到,有如项目竞标。另外还有“公版书”,比如经典名著等过了保护期的书,也可以拿来录着玩。
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门槛,对吧?买套设备录公版书呗。
确实可以,不过如果不是为了自娱自乐,而真的想录出好的作品,甚至想有收入,公版书可能性不大,因为被太多人录过太多遍了,而且内容吸引力不够。
你说那咱就参与试音中书。
问题来了:像喜马拉雅的A+平台等,都要求参与过培训拿到“技能认证”才能开放参与试音竞标的资格。而即使我们不通过大平台,想从各种圈子行业群等买版权书来自己录,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录出来的书可能也基本没什么竞争力。
录书和念书不是一回事,所以才叫“有声演播”。
所以,目前来看,对非表演和播音专业等科班出身的人,最快速成本最低的入圈方式,确实是系统参与几个月的培训学习,打磨下基本演播技能,即可拿到入行的敲门砖。
好了,培训结束后就可以开始开开心心录书赚钱了吗?也没那么简单。
一是试音竞争还是挺激烈的,需要提高演播和制作水平。
一个专业的配音演员可不是那么容易培养的。即使前期有科班训练打底,后期也要熬过漫长的打磨之路。著名配音演员乔诗语说:“一个配音演员成长起来,起码有2000集戏打底,这就要3~5年,不是每个人都熬得住的。”
二是现在有声书越来越广播剧化,制作需要投入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什么意思呢?2019年我听喜马拉雅大斌播讲的《雪中悍刀行》时,还是大斌一个人,像评书一样把整本小说的所有旁白角色讲下来;而现在流行的趋势是,旁白和各个不同角色都要由不同的人来配音,或者至少是不同的“音色”来配音,至少男女声要分开,老幼要分开,还要加后期音效音乐等,更像广播剧了。
这就导致一个人单打独斗不太可能了,要组团队,要后期制作,时间和金钱成本比以前高了。
当然也可以到其他团队剧组“打工”,录“时薪”书,就是按最终提交的声音时长按小时结算,这就省掉了自己要组团队的麻烦,不过仍然要磨练自己的技能,提高产出最终成品干音和总工作时长的比率。
比如新人刚开始,工作一小时可不是就能录出一小时可用的音频,而可能只产出5分钟有用的,其他的时间用在熟悉文本、揣摩角色、反复录制,剪辑除错、处理降嗓、去杂音等等。
再来说播客。
播客理论上来说门槛更低,毕竟内容形态多以谈话为主,形式也更自由,不需要抢书竞标,不需要演播技能,不需要科班和培训,甚至不需要专业录音设备,拿个手机录就完了,聊什么随你所愿,想说啥说啥(当然违法乱纪的咱别说)。
当然,自由是有代价的,“所有命运馈赠的礼物,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同样的,如果不只是为了自娱自乐自我表达,还是对原创内容能力、运营能力等等有要求的;行业前辈都会告诉新人们一定要做自己擅长喜欢的方向,否则你坚持不下去,同时也会提醒,要耐得住寂寞,长期产出优质内容,慢慢积累粉丝、流量和影响力,之后才有可能接广告、做厂牌定制节目、谈收入。
一句话总结:无论有声书还是播客,想赚快钱就算了,心态要是没建设好,很容易从入门到放弃。
会被AI替代吗?
这是小伙伴们问的挺多的一个问题:现在AI这么厉害了,都可以文本转语音了,那有声演播从业者、配音演员以后会不会被AI替代?
我也有朋友对我发出灵魂拷问:你一个搞计算机技术出身的,还不知道AI的厉害?你一本书辛辛苦苦录几个月,AI几分钟就生成完了……
▲AI绘画,由“盗梦师”生成
我们从两个层面说。
一是有声产业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二是AI之后会发展成什么样。
在我看来,无论是有声书、广播剧还是播客、音频直播等音频内容,除了提供信息和知识,给用户的核心是陪伴和情绪价值。
虽然现在抖音、快手、B站等视频内容风头无两,但总有很多场景,看视频是不方便的,比如跑步、健身、厨房做饭甚至工作摸鱼等等。而另外有些时候,即使不是因为不方便,可能也更愿意听音频而不是看视频,因为视频内容需要占据我们的全部注意力,而音频就不需要,当做背景音播着就好。我们需要的是音频的陪伴。
比如听有声书,我们可能是想从沉浸式的故事中安全的收获新体验或情绪上的爽感,听播客则是从别人的谈话中低成本的得到社交参与的情绪感觉,就像不用露脸又光明正大的偷听隔壁桌聊天一样。
好,如果认可陪伴和情绪价值是有声内容产品的核心,那想想现在AI语音是什么水平?我想听过AI播新闻和读公众号的都有体会,就是通篇一个音调,有时多音字和断句还念不对。听听新闻还能忍,但真让AI来讲小说中几十上百的人物对话,我们还能听的下去?何况中文有多博大精深从之前网上流传的段子我们也领略过,就比如同样一句话“你可真行啊!”,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说出来,可能表达的就是完全相反的意思,这种语义细节上的处理,目前的AI还完全应对不了。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2022)5月份字节系虚拟偶像组合 A-SOUL 背后真身离职事件被热议时,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虚拟偶像背后不是AI,是活生生的真人啊。
不过有声产业并不是完全不利用AI,像音频广告、新闻等确实都在用AI语音来做,因为这些内容更注重信息,而不是情绪价值;另外像前期画本后期对轨等制作过程中的工具流程,也在利用AI来把人从重复枯燥的操作中解放出来,自动画本和对轨。这是AI擅长的。
那AI之后发展了,有一天突然厉害了,说话也有腔调了呢?
那我们最后就来跑个题说说AI的未来。
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萨金特(Thomas J. Sargent)曾经在《财经》世界科技创新论坛上的演讲中说过一句话:人工智能首先是一些很华丽的辞藻。人工智能其实就是统计学,只不过用了一个很华丽的辞藻,其实就是统计学。
围绕这句话有很多辩论和争议,不过目前看来,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是对的。
当前的AI人工智能主流就是基于深度学习和大数据训练的方法得到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无论是自然语言识别还是计算机影像学这些听起来和统计学八竿子打不着的技术应用也是统计学知识的运用——统计模型,连AlphaGo的原理蒙特卡洛树搜索,也是基于统计模型的。
不严谨的大白话说就是,用大量的数据得到了一个超大的统计结果表,之后无论你给AI任何输入,它都从之前的统计结果中找到对应的路径并计算得到输出的结果。
虽然人类的大脑也是给定输入得到输出,但显然比目前的世界上最复杂的AI模型还要多很多东西,至于多的是什么,科学家也没完全搞清楚。
用过目前的智能音箱或语音助手的都知道,无论是小爱同学还是Siri之类的,都被人调侃叫人工智障。因为和人对话不是目前人工智能的强项。
这也是为啥AI可以轻松生成本篇题图和前面插图那样的画作,但说人话录音就还差的远。
那么未来呢,有没有可能通过改进达到人类的智能?
答案并不乐观。基于目前的方法可能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比如对话更流畅,识别率更高,但想要达到科幻片中那种能理解人的情绪有自主意识的AI,恐怕没戏。
我们需要新的方法。
对此神经科学家和科技企业家杰夫·霍金斯(Jeff Hawkins)和 Meta 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都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今天的人工智能方法永远不会带来真正的智能。
所以,回归主题:AI一时半会儿恐怕都不能和真人PK有声演播和配音的技能。
你说那万一之后找到新方法AI觉醒有真正的智能了呢?
也许,到那时,这要么是一个无比美好的世界,要么是一个无比黑暗的世界,无论哪种,我们该担心的,都不是录有声书会不会被AI抢活了。
【END】
附链接: